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随州网 首页 生活 其他 查看内容

张小林

2013-1-27 15:29| 原作者: | 查看: 10986| 评论: 0|发布者: 茶语

 

男,43岁,随县唐县镇新桥村党支部书记。10年来,他带领村民改造农田数百亩,兴修机耕路近10公里,筹措资金60多万元修建了7座泵站和多处水利设施。2012年,他带领全村党员群众顽强抗旱,带头拿出自家水塘供周边农户抽水灌田,放弃了1万多尾鱼苗。在他的协调下,全村19个塘堰承包主纷纷放弃养鱼,免费供村民提水抗旱。因长期奔波,日夜操劳引发心肌梗塞,他倒在工作岗位上再没能起来。省委书记李鸿忠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向“抗旱支书”张小林同志学习。随州市委追授他为“全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抗旱支书”张小林的故事

 

宁舍一塘鱼 不旱半亩田


 

    8月初,随县唐县镇新桥村小河断流了, 水抽干了。哪里有水?村党支部书记张小林把目光投向村里仅有的水源:19口私人承包的鱼塘。在他心里,有一本明白账:一亩塘水浇5亩稻田,鱼苗损失不过1000元,而救回的稻谷收入在5000元以上,更重要的是村民的口粮保险了。
    要放鱼塘水,谈何容易。他找六组村民孔令东做工作放水救苗,孔令东说:“鱼塘私人包,鱼苗私人放,连塘水都是春上花钱抽来的。要我放那4亩鱼塘水,没门。”农户盼水,塘主惜水。张小林苦口婆心,连续两次找孔令东都没谈拢。
    在新桥村五组,张小林一家也承包了一口鱼塘,有10亩的水面。今年3月,他亲手放养了1万尾小鱼苗,加上以前存留的成鱼,总共1万多条,如果养到年底,可以收入5万元。这是他父母的治病钱,儿女的读书钱。张小林和家人商量说:“要让其他承包户放水,我必须带个头。”
    8月8日那天,20多位村民带着十几套抽水设备来到张小林的鱼塘边。他一声令下“抽水”,村民欢呼:“张书记的鱼塘免费供水啦!”整整一天,鱼塘见底了,60多亩干渴已久的稻田得到有效灌溉。这一来,可怜了那1万多条正在长大的鱼苗。看到一大批鱼苗白白死掉了,她的妻子伤心地说:“这鱼苗真叫人心痛啊!”
    从那一天开始,放水的闸门打开了:9号,一组刘习恩的鱼塘放水;10号,六组孔令云、一组曹远明的鱼塘同时放水;12号,村里刘俊最后一口有水的鱼塘放水。短短5天,19口鱼塘浇灌了正在抽穗杨花的300多亩稻田。看到这些,张小林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任凭电话扰 昼夜不关机
    张小林有个习惯,就是手机从来不关机。妻子曹兴云说:“这些天,他电话特别多,不管白天黑夜,电话总是不断。我最害怕就是他的手机响,只要一听到手机响就是深更半夜也要出门。”
    唐县镇镇长刘敬才说,张小林跟随镇领导一起去东北考察马铃薯种子,就数张小林的电话最多,这些电话几乎全是村里群众打过来的,特别是在抗旱的关键时候,全是向他反映水问题的。乡亲们说:“张书记是个热心人,我们视他为主心骨,有什么难事,首先想到找他。”
    张小林对村干部有个规定:24小时不关机。他说:“手机是沟通群众的纽带,群众有什么困难,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他干部不大,但电话费开支却大,平常时期,他每月的通话费都在300元以上。
    随着旱情越来越重,他的手机也响得越来越频繁。这里,有他最后一天的通话记录:8月12号,凌晨5点刚过,张小林已经接到6个电话,这些电话围绕一个话题:水。接完电话,他就披上衣服,匆匆忙忙出了门。6点03分和6点15分,一组村民敖光玉两次来电话,说到一组协调抽水。6点18分后,张小林与村会计徐开建打了两次电话,因为徐开建负责一组的抗旱,张小林催他快点到一组见面。7点08分,张小林打电话给在随州城的鱼塘承包主刘俊,说准备进城找这位老战友协商放水。鱼塘是刘俊与樊晓洪合伙投资4万元开挖的,有15亩水面,养有17万条鱼苗。10点48分,村民张三金打电话商量挖井的事;12点43分,村民张海云反映缺水严重;13点15分,村民王世耀咨询办理党组织手续。14点后,张小林搭邻村顺路车找到刘俊向他摊牌:“水我全要了,鱼苗赔偿商量一下。”这一天,张小林共接打30个电话,其中18个电话都是说“用水、抗旱、挖渠”。
    13日0点03分,张小林接到最后一个电话,是家住唐县镇集镇的张洪山打来的。此前,张小林从他家离开时,说感到背部不舒服,张洪山劝他到医院看看,张小林说一大摊子事等着处理,骑着寄放的摩托车走了。张洪山不放心,打电话问他是否顺利到家。这个电话过后20多分钟,张小林倒下了,再也没有醒来。
    三个多月以来,张小林每天都是匆匆忙忙,电话不断;三个多月来,张小林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打井取水、掏凼蓄水、协调鱼塘承包主放水、泵站提水、向邻村借水;三个多月来,清晨电话催他起床出去找水,路上电话促他几十公里外求水,电话始终向村民开着。
 

 

每天在拼命 找水到深夜


    8月12号,新桥村的乡亲们不会忘记,这一天,他们的好书记把自己的最后一滴心血洒向田野,长眠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
    在这之前的几天,他的身心已经疲惫不堪。村卫生室离他家只有50米左右,村医生王艾林了解他的健康状况,看见张小林日渐消瘦,脸色乌黑,就劝他多休息,提醒他检查身体。可张小林总说等群众有水喝了、秧田有水灌了,再去检查也不迟。
    他也曾多次向周围的人说:“这些天真是太累了,真想好好睡一觉。”妻子见状,劝他在家好好休息一下,他说:“等到老天爷大发慈悲,连下几场透墒雨,旱情解除了,我就在家里睡上三天两夜。”但是,枯竭的水源,萎蔫的秧苗,焦灼的眼神,炙烤的田野,容不得他停下脚步。
    8月7号晚8点多,他来到一组,在刘大亮家门口召集30多名群众开会,研究抗旱自救,会议结束时已十点多了。8号一大早,他穿着短裤,赤膊上阵,来到自家的鱼塘边,给村民架起抽水机,为附近稻田提水抗旱,一直到堰塘见底,60多亩水稻全部灌溉。9号晚9点,他正在和一组村民开会,泵站负责人张佑林向他报告说,引水渠挖好了,河坑里正在蓄水,可以给周围50多亩农田救急,他听到后很高兴,马上研究科学分配用水的方案。9号、10号,他终于做通六组村民孔令东、一组村民刘习恩的工作,两人同意放弃承包塘鱼苗,免费为村民提水灌溉。11号、12号,张小林与邻近的紫金居委会书记吴秀平多次协商,联系紫金居委会沙凼承包户,将多余的水匀给新桥村一组,让 60亩水稻渡过难关。
    连日来,张小林总是汗水涔涔、步履匆匆,人们不止一次问他:你怎么就不肯歇一歇?每次深夜回家,张小林几乎是倒床便睡。妻子看着睡着的丈夫,心痛不已的说:“他实在是太累了。”
一心为大家 自家难相顾
    张小林家有7口人,年近八旬的父亲得过脑梗塞,母亲得过脑溢血,双双病瘫在床,妻子在家务农,大女儿读大学,二女儿和儿子都年满18周岁,没有职业。虽然这是一个重新组合的家庭,但一家人很和睦。
    在家里,张小林是一个极富孝心的儿子,体贴的丈夫,慈爱的父亲,也是家里的顶梁柱。平常的日子里,他总是起床后给父亲穿好衣服,常常给父亲洗澡,鼓励儿女努力学习,好好做人。因为抗旱,张小林很忙,妻子理解他、支持他,里里外外料理家务,照顾老人,但父亲穿衣、洗澡、入厕的事,还得张小林亲自料理。
    在顾“大家”和顾“小家”之间,张小林始终倾向前者。75岁的老党员张荣学说:“凭他父母的状况,是可以纳入低保的。”可张小林总把低保指标让给别人。几个月来,张小林一直忙于抗旱,照顾家庭的时间更少了,家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一直忙着往别人家的稻田浇水,却很少顾及自己的稻田。他常给家人讲,新桥村是二合一村,由于自然和地形的限制,基础条件较差,没有充足的水源,没有广阔的山林,没有丰富的矿藏,全村563户人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就靠3360多亩农田,我没有理由不照看好。
    在张小林担任新桥村村支书的10年里,他带领全村改造低产田上千亩,新修机耕路10公里;带领村民新建3座提水泵站和多处水利设施,修复200多米的灌渠;带动当地群众种植马铃薯1200亩,人均增收达500元。他让家乡路通了,人富了,生活变得幸福了。

 

心里有群众 大步奔富路


    从就任村支书那天,张小林心里更多的是村民百姓,将心思都花在了群众的身上。上任的第一星期,他就召集村里的党员群众代表,商量如何让村民致富,如何让村民生活幸福。新桥村,是典型的人多地少,每人只有一亩多地,每年单靠种植小麦、稻谷,只能有口粮,想增收就难了。在张小林的心里,始终想转变麦稻模式,让群众种上经济粮。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唐县镇是有名的土豆种植基地,新桥可以种植。
    为了不让群众吃亏,他自己先种先试,第一年获得成功,第二年就将技术传给了村民。为了鼓励更多的村民种植,他利用自己的关系,免费给村民提供土豆种,待收获后再返还种本。这些,村民看见眼里,记在了心上,他们也看出来,张小林是一心一意想带领大家致富的。
    二组的刘习恩靠着一亩多田地和在外务工的收入,要维持家庭的正常开支和孩子上学的费用,家里很拮据。张小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8年,他多次找到刘习恩,鼓励他种植土豆。他对刘习恩说,虽然土质不适合,但也要试一试,不改种,家里如何增收,如何让家人一天天过上好日子,前期没钱投入,我帮你垫付。看着张小林那双充满期待和真诚的眼神,刘习恩答应了。
    刘习恩从张小林手中接过了400斤土豆种和两包农用肥时,就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土豆种好,不能让张书记失望。每到关键时期,张小林都去查看送技术。当年,刘习恩的一亩多土豆收入3000多元,拿到第一笔土豆钱时,他就拿着700多元来到了张小林家,返还了成本。他的双手紧紧地拉着张小林的手,重复地说着 “谢谢”两字,激动的眼泪在他的眼里打转。
    如今,刘习恩的土豆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家庭的收入也逐渐增多。刘习恩说,“没有张书记,就没有今天刘习恩家的富路。”
兴修机耕路 方便村民行
    让百姓出行方便,种地无忧,生活不愁是张小林一直以来的心愿。
    新桥村所有村组中,一组出行是最不便的,为一组修一条水泥路成了他常常想做的事。修路是公益事,他本可以从村里的一事一议,收取群众的以资代劳的钱,来弥补资金的缺口,可他没有。他说,老百姓的钱都来之不易,是他们的血汗钱,如果我不能减轻百姓的负担,我这个村支书当的就不合格、不称职。2009年,他找朋友、找有关部门,多方化缘,筹集了数十万元,把一组的4公里水泥路修通了。
    去年10月初,晚上6点多,通往二组的一个过路涵管被拉沙子的车子压垮了。张小林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村民抢修。然而,不少群众对此不理解,现在已经天黑了,晚上又没有车过,明天修不行么?他却说,晚上老百姓的摩托车还要走,二组在镇上打工的、出去办事的,晚上天黑回家出事怎么办,明天抢修需要半天,给百姓的出行造成多大不便。他拿起电话联系工程车辆和购买涵管,自己第一个带头抢修,村民见状也积极投入了抢修队伍,直到晚上12点左右,路通了,他的心才放了下来。
    六年来,只要是村里的建设,张小林都没有收过老百姓的一分钱,不够的,他自己想办法、找路子,有时候自己贴补,每年他都会拿出六七千元贴补,6年多时间他已垫了6万多元钱。如今,新桥村已修水泥路5.4公里,兴修机耕路几十里。对于那些没有硬化的道路,每年过年前,张小林就会请工程车将路上铺上一层沙子,避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儿童是未来 成长最重要


    在新桥村,不少青年人外出打工,家中留下小孩和老人,小孩上学成了问题。虽然新桥离镇上不远,但幼儿上学不仅学费贵,还不方便照顾。对于这些群众的难题,张小林都看在眼里,记挂在心上。
    2003年,张小林鼓励撤并学校下岗的老师毛如意办起幼儿园,方便本村的孩子们上学,也方便老人们接送照顾。他对毛如意说,村委会无偿地提供场地和桌椅。新桥幼儿园办起来了,第一年就收了8个学生。随着学校名气变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原有的场地和设施已不适应当前幼儿教学。毛如意再一次找到张小林,请他出面解决。他跑政府、跑土地,一直为这事跑了半个多月,终于将土地证办下来。如今,新桥育儿园拥有近300平米的场地,学生也增加到了70多人,附近的鲁城河村、万福店周边的孩子都到这儿来上学,去年还被唐县镇评为管理先进单位。
    毛如意说,张小林是一个心系百姓的书记,没有他的关怀帮助,就没有今天的新桥幼儿园,孙子在此上幼儿园的石汉青老汉也这样感叹,张书记鼓励办这个幼儿园,是为新桥的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我们从内心里感谢他。

 

群众家中事 就是自已事


    在张小林的心中,老百姓的事就是大事,自己会尽力解决。
    三年前,年过四十的周明国在家闲着没事做。张小林找到他,让他购买旋耕机,农忙时节给村民耕地,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自家的收。可3万多元的费用让周明国犯了难,张小林了解他的难处,跟他说:“我帮你贷款,钱的事你放心。”过了两天,张书记将3万元的现金送到了周明国的手里,告诉他不用急着还。
    一年零三个月,张小林不仅没有向周明国张口说个“还”字,还主动为他联系了高城、万福店、南郊等地方耕地的活。当周明国拿着32000元还给张书记时,张书记只拿了3万元的本金,利息一分也没要,原来这是张小林在朋友那借了2万,自己拿出1万。如今,周明国的年收入由当初的1万多元增加到现在的每年4万多元。“张小林是一位大善人,是一位一心为我们着想的好书记。”周明国说。
    10年来,张小林心里装着百姓,情里系着百姓,日夜为群众操劳着,用他自已的话说,群众家中的事情,就是我们当干部自已的事情。
    去年4月,二组的徐开海在外打工突感身体不适,回家经过诊断为严重胃穿孔。在随州做了胃切除的手术,为此,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一个半月后,徐开海的病情出现了反复,伤口一直没有愈合,引发了肺炎、肺结核等病症,家里借遍亲戚朋友的钱。听说情况,张小林心里清楚,徐开海已是家徒四壁,如果现在不帮他,这个家就会支离破碎。他拿着徐开海的诊断报告,跑政府、跑民政,前前后后,他跑了10多次,为其办理低保和大病救助手续。为解徐开海心里苦恼,他多次上门找其聊天,宽慰他。对徐开海说,你放心,有村支部在,我会尽可能的帮助你。
    听到张小林去世的消息,身体羸弱的徐开海在床上哭了一回又一回,在出殡的那天,他拄着竹棍,花了半个多小时走了一里多路,来给张小林送行。他哭诉着:“张书记,你不该走啊,没有你,我可能早已不在人世了。老天爷啊,请让我们的好书记在天之灵永远安息吧!”


路过

鸡蛋

雷人

握手

鲜花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公益志愿
    一周热门团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