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48岁,随州经济开发区淅河镇欣春米厂、天英砖厂总经理,淅河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党支部书记。20多年来,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先后为50多位老红军提供过帮助,为许多困难户、孤寡老人提供帮助和照顾。汶川大地震时,她组织并参加了四次捐款活动,金额达8.7万余元。她还无偿资助贫困大学生5000元。她的感人事迹使她成为淅河镇家喻户晓的“好人”。她曾获得随州市第二届杰出农民、随州市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辛天英:心灵美,才是最美
在随州淅河镇这座集镇里,“好人”辛天英几乎家喻户晓。二十多年来,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在帮扶老红军、革命伤残军人、下岗职工、孤寡老人等方面做了连她自己也无法算得清的好事、善事。经常有人问她,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多年坚持不懈为群众、为社会办好事,她总是说,助人为快乐之本,能帮助他人,看到他人得到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她,今年48岁,中共党员,随州市人大代表,现任淅河镇欣春米厂、天英砖厂总经理,淅河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党支部书记。曾获随州市第二届杰出农民、随州市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在这些闪亮的光环的背后,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让人民的功臣享受到更多的亲情 80年代初,辛天英凭着心灵手巧的天赋,到淅河街上办起了理发店。当时,70多岁的老红军余启远老伴有病,唯一的女儿上班较忙,女婿又是现役军人。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辛天英便经常帮助老人理发、料理家务,用自己微薄的收入为老人买衣买面,还经常骑着自行车为老人送货上门。老人非常感动,逢人便夸,她是个好闺女,坚持认天英为干女儿,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父女之情,这段情缘一直坚持到老人去世。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孤寡病弱老人是她特别关注的对象,多年来,她工作每到一处,就主动和工作所在的办事处领导联系,了解辖区困难户,特别是孤寡老人,这已经成为她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住淅河镇的石奶奶在提到辛天英时,激动的说道:“我和我老伴属于空巢老人,平时儿女都在外地上班,一年很少回家来看看。平时的日常生活我们基本能自理。但是在患病住院时,便有点吃不消,在情绪上也很低落。我们时常会思念在外地工作的儿女,怎奈,他们都忙,总是无法回家。天英,真是个好人。我知道她平时工作很忙,但她总是抽空来看看我们二老,陪我们聊聊天、散散步,帮我们锤锤背,并带些营养品来给我们补身体。天英,不是我的亲生女儿,但是比我的亲生女儿还要亲呀。”
关爱社会献爱心 2008年5月12日,那是一个举国同悲的日子——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当那一则则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报道,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通过电视、收音机等媒介传来时,辛天英的心颤抖了,无数的生命被无情地吞噬,无数的房屋变成哦废墟,无数的孩子无家可归。“我们该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太可怜了。”这是她反复唠叨的一句话。在知道汶川的这一消息后,她当即停止了休假,从北京回到了淅河,组织辖区内的个体私营业主们为灾区人民捐款;接着又到辖区内的居民家中去挨家挨户的动员大家为灾区人民献爱心;之后又协助镇政府组织辖区内的党员们交“特殊党费”,支援灾区。几天内,她忙得是脚不沾地,前后共组织并参加了四次捐款活动,金额达8.7万余元。同时,她还安排组织播放有关汶川的报道,让大家随时关注灾区的最新消息。“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我们的爱心是无限的,只要全国人民心系一线,我们一定能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重建家园。”她这样说。 2010年,当地居民王友芬的女儿考上了大学却因为家庭困难无法承担学费,当她得知这一情况,她立即从自己多年的积蓄中拿出5000元给王友芬家送去,圆了她女儿的大学梦。当王友芬一家接到这一笔钱时,他们一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一直拉着她的手,久久不能放开。她拍着王友芬女儿的肩膀说:“要好好读书,不要担心经济上的负担,努力学习,以后出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以后有啥困难,随时跟我说,辛阿姨会尽全力帮助你的。”
后续: 有着诸多荣耀的辛天英,在日常生活中,却是甚为勤俭节约。她总是说,虽然目前生活比较富裕,但是依旧要节约,因为在我年少的时候,家里比较贫穷,我能够体会到穷人的那份苦,能够从内心明白雪中送炭的那份可贵。目前,社会上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我愿尽我的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们,让他们获得快乐。 在谈到她为何能一直坚持做好事时,她这样讲道:“我经常去福利院探望那些老人,是因为我坚信这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在做,天在看。我只是希望,那些老人们能够安享晚年。看到那些老人,我就像看到了我去世的母亲。因此,对那些老人有份特殊的感情。我觉得我做的并不多,因此,在以后的生命里,我会依旧尽我最大的全力去帮助他人。”
编者按: 自古男儿称豪杰,且看今日巾帼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心灵自胜容貌美,朴实深处现真情。 心灵美,才是最大的美,这或许是对辛天英一生最好的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