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行”潜江采访组记者 秋子 王雨婷 刘诗诗 楚韵水乡,风雅潜江。 “真没想到水乡园林潜江原来如此美丽!”“这里的文化氛围太浓厚了,像是座会说话的城市!”1月10日至12日,“荆楚行”采访组的记者们在潜江采访期间多次发出这样的惊呼。 群众文化消费政府买单 来到徐李镇龚家湾村,听说70岁的皮传荣老人唱花鼓戏入迷。 “饭前饭后走路都要哼上几句哩!”老人的女儿兰英说,从她记事起,就知道父亲在梦中都唱花鼓戏,几十年如此。 在影视流行的当下,花鼓戏在江汉平原仍拥有大批铁杆戏迷。民间自办的12个花鼓戏班每年演出100余场,受益群众数十万人。 潜江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民看电影看戏,政府统一买单”。仅2012年,他们就免费送戏下乡300多场,送电影1.2万场;全市投入群众性文化活动项目经费达1200万元。 潜江市政府还投资20亿元建曹禺公园、南门河游园、市民体育中心等,数以百计的大小文化广场遍布城乡,一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已然形成。 一年365天,天天有大中型文化活动;300多个村和居委会,个个都有文艺队伍、活动场地和拿手项目……在潜江,加速流淌的不仅是资本,还有文化血液,让这座城市充满灵气。 潜江,曹禺的故乡。这位“东方莎士比亚”,令潜江人骄傲至今。他们连续举办的两届曹禺文化周,让潜江光彩夺目,成为“中国最负盛名文化艺术节”之一。 梅苑、曹禺祖居、曹禺纪念馆、曹禺公园、曹禺戏楼等一批文化工程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 名人文化,为潜江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在第二届曹禺文化周期间,潜江签订经贸投资项目52个,投资总额218亿元。 节会文化,则是潜江强市富民的另一品牌。 “文化名市,美丽潜江”散发出迷人魅力。 三届龙虾节,红了一座城。节间,来自美、英、俄、韩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共聚潜江,研讨甲壳素科技前沿进展和产业未来发展。在文化引领下,潜江小龙虾年加工出口创汇上亿美元,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占湖北水产品出口的60%。 潜江的节会文化,调动了这座城市的力量和激情,不仅向人们奉献出一台台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更有力促进了地方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发展节会经济、打造文化名市的好路子。 文化提升幸福感竞争力 潜江文化底蕴丰厚,名人文化、产业文化、历史文化等交相辉映。 8台大戏八上北京,斩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文华新剧目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文华表演奖。潜江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潜江诗人5年出版诗集近百本,上百次摘取全国奖项,“潜江诗歌创作井喷现象”引人注目。 营造文化沃土,培育文化自觉,释放文化生产力,使潜江这座江汉平原小城百花争艳、硕果飘香。 潜江由送文化下乡,到送文化“种子”下乡,培育大批“草根”文化队伍。该市各类文体协会50多个,民间演艺团体180多个,文艺爱好者近30万人。他们,已经成为城乡文化活动热火朝天的“火源”。 深蕴民心的文化个性,不仅为潜江增添了更多色彩,也为跨越发展中的潜江注入了新的灵魂和力量—— 该市坚持把文化作为城市转型的重要引擎,提升城市软实力,连续五届获省文明城市称号; 2011年,“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潜江名列县级市十强; 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潜江位列社会效益竞争力前十强,位居第三。 “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强弱,不在于这个城市的楼房有多高、广场有多大、马路有多宽,而要看她有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个性,可以说,文化的高度,决定发展的高度。潜江将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矢志不渝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加快建设实力潜江、法治潜江、文化潜江、美丽潜江、幸福潜江,在‘冲百强、当先行、建明珠’的新征程中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潜江市委书记朱汉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