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行”仙桃采访组记者 陈 强 陈 力 饶红斌 彭场,位于体操之乡仙桃城郊十公里外,一个被授予“中国非织造布名镇”的地方。 在当地,非织造布俗称“无纺布”。 今天,这个仙桃新的百亿产业集群的策源地,正高速行进在转型升级的轨道上,向国际市场争夺“话语权”。 策源:在优势产业里造“大气场” 元月9日下午,位于彭场镇的新发塑料公司中岭分厂全净化车间内,操作台前一排排女工手指上下翻飞,一件件手术衣瞬间被叠放整齐。 “我们6个车间600多号人,一天大约可做12万件,分厂一天走货就是十几万件。”中岭分厂负责人陈祥顺面对“荆楚行”记者说,公司产品全部出口美国,已签的订单够他们忙到今年8月了,现在人手缺的很。 创办于1992年的新发,可谓仙桃无纺布业态的鼻祖,去年出口创汇3800万美元。从生产鞋套、透气膜,到出口医材,企业被评为“湖北省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品示范企业”。 “彭场地域面积162平方公里、无纺布关联企业218家、有4万熟练工、去年创下80亿元的产值。”彭场镇镇委书记涂学军向采访组道出的数字,显现出仙桃非织造布产业转型升级的自觉与成功。 突围:在危机重重中做“上行者” 自结缘无纺布,以彭场镇为策源地的仙桃非织造布经济走出了一条兴起——强盛——萎靡——崛起的路径。 上世纪90年代,彭场乡镇企业起势,形成主导产业——非织造布。 2003年,“非典”肆虐;2008年,国家颁布“禁塑令”;2009年,甲型H1N1流感蔓延……三次大事件之后,仙桃无纺布产业集群进入全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仙桃无纺布占据了全国市场份额的四成和全球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 2010年,仙桃无纺布成功突破百亿元大关,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不少企业提前 “入冬”。 面对逆境,仙桃无纺布产业集群选择突围,彭场率先发力——两年内,作坊式企业进入兼并淘汰之列,规模企业走上转型升级之路。 新发、裕民等行业龙头一马当先。其中,新发公司投入1.2亿元,新上4条高档无纺布生产线,产品重心从低端产品转向医用制品。 2011年5月,华泰集团、兆基实业进驻,为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带来11.5亿元的注资。其中,华泰与彭场合作兴建无纺布产业园、无纺布仓储物流会展中心,兆基实业在彭场工业园兴建中国无纺布物流交易中心。 同年底,央企中国恒天集团入驻彭场,与仙桃市嘉华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出资组建恒天嘉华非织造有限公司,开建总投资5亿元的世界高端无纺布产业示范园。 转型意味着什么?从低成本、低附加值到科技化、高附加值的嬗变,今天的彭场无纺布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集产品开发、原料生产、制品加工、辅料配套、物流运输为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 普通制品向高端制品转变、普通车间向无菌车间转变、手工加工向机械加工转变,带动了产业水平大幅提升。 目前,全镇无纺布产业主要企业医疗制品比重达到80%,各类中高端制品比重达到50%。 转型:在全球竞争中争“话语权” 产业转型升级,锻造出仙桃无纺布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彭场成为全国无纺布业态的风向标、晴雨表。 外国公司客户和各地企业频繁上门寻访合作:山东德州东方股份投资3亿元在彭场建厂弥补业内空白——即将上马用于工程建设的土工布项目;无纺布领域的世界权威德国莱芬豪舍公司已经和恒天嘉华签约,拟在彭场建起全球第一条莱芬纺融复合无纺布生产线,预计2013年底可以投产…… 跨入无纺布国际俱乐部,彭场开始致力于打造“世界无纺布之都”。在2013年产业发展计划中,彭场镇政府提出以相关企业为依托,努力建成两个基地、三个中心,即全国最大的无纺布制品生产基地、出口基地,物流交易中心、检测中心、研发中心。 和无纺布产业国际巨头一道拥有话语权,巩固已经拥有的无纺布出口定价权……这一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转型升级之后,目标更加高企。 彭场镇党委负责人表示,力争到2015年实现无纺布产销规模15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50家以上,出口创汇突破4亿美元,上缴税收力争突破3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