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政策出台对“三农”有哪些利好?随州的家庭农场发展如何?还存在哪些难题?3月中旬,记者深入区市县的乡镇田间地头进行了探访。 家庭农场亮相“中央一号文件”
“家庭农场”的概念,2013年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原本是一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农民通常在自有土地上经营,有的也租入部分或全部土地经营。农场主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生产的农产品一般是以生产者名字命名的自有品牌,追求效益最大化,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并且建立了完整地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在随州乃至中国,家庭农场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新型土地规模经营主体。早期家庭农场是独立的个体生产,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有的农户向集体承包较多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也被称之为家庭农场。它比一般农户更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易于政府监管,产品更受消费者信赖。家庭农场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 家庭农场实现“多赢”
调查发现,家庭农场经营,农场主和农民实现了双赢,同时促进了农田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 随县爱国粮合作社,是经营得比较好的“家庭农场”。该农场1700亩土地实行机械化种植,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粮食产量比人畜农耕产量增加20%。 杨活国是环潭镇龚家湾及周边的几个村有名的种田大户,种了200亩农田。他的农场有3台收割机、3台插秧机和1台旋耕机。他介绍,一亩田毛收入近800元,除去人工费之后,能赚400元左右。由于机械设备俱全,农忙时帮村里人收割、犁田也成了他的业务,犁田一亩工钱120元、收割100元、育秧140元、插秧60元。他一季帮村民耕作150多亩田,每亩除去费用能赚80余元。杨活国去年毛收入20余万元,净利润近10万元。 土地流转让普通农民也得到了较好的利益。2007年,随县安居镇张家井湾村二组的农民赵发武,将自家的7亩多地全部租给了肖保新,每亩每年可得到700多元的租金。他被肖保新聘为田间管理员,农忙时节管理农田,一个月可以拿到1000多元工资;农闲时节他到随州城区做砌活,一天可赚150元。 赵发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以前种7亩田,每亩除去成本可以赚400多元,年收入约5000元,加上平时在外打零工,一年有1.5万元的收入。如今,每年拿工资就有2万元,加上零工收入8000多元、土地租金和惠农补贴近6000元,一年收入近3.5万元。“田地流转出去了,到外面打工的时间多了,操的心也少些。”他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出租土地的农户,因为没有土地的牵挂,举家外出务工,要比在家种田多赚二三万元。 家庭农场解决“谁种田”问题
“家庭农场的出现,不仅助推农业走向现代化,也让农民走向了职业化。职业农民将逐渐成为种田的主体,从而逐渐解决谁来种田、谁来经营农业的问题。”王万涛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让 “耕者有其田”,让农民有了归属感,但也带来了新的隐忧,由于人多地少,规模小,不利于农民增收,也不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产品产出,农田经营显然是需要生产规模来支撑的。 市农业局局长王炎林认为,家庭农场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农场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良种、农机作业,示范推广了农业高新科技,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由于家庭农场实行的规模化种植,农田水利设施相对健全稳固,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家庭农场还将得到各级政府的扶持,能不断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示范效应。 家庭农场的出现,对农产品安全有促进作用。王万涛说,家庭农场有利于自律和监管,它按有机农业标准化技术生产,应用安全放心农资,生产出的农产品有机、环保,吃得放心,有订单,不愁销路,出产的农产品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家庭农场更多的是考虑一定的经营规模,形成固定的、稳定的一种职业,让农民也走向了职业化。采访中,曾都区农经局局长周玉祥认为,职业化的农民加上规模化的生产,减少了土地撂荒,提高了土地产出,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 随州有 369个“家庭农场”
我国目前尚未对家庭农场做出明确定义,对其注册、登记以及商标认证等系列政策尚未配套。 2005年,随着农村土地二次延包工作的结束。随州很多农民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务工,致使农村部分土地撂荒。一些农民便想着把别人丢了的田地“捡起来”自己种,一些种田大户渐渐地出现了,这便是“家庭农场”的雏形。 近几年,通过不同形式流转和聚集,随州种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的家庭农场陆续增加。据市农经局统计,截至2012年底,承包土地在50亩以上,形成了种植、水产业等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和“准家庭农场”共有369个,其中,单个最大的农场承包了土地2600多亩。同时,全市形成年出栏50头生猪以上规模养殖户4000户以上,其模式与“家庭农场”基本相似。 市农经局局长王万涛认为,以种植为主的家庭农场,相当于种粮大户的“升级版”,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但规模扩大了,种植水平提高了,注入了机械化、规模化等现代农业元素。 据调查,家庭农场(种田大户)成为我市带动土地租赁流转的三种主要形式之一,另外两种是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广水市吴店镇东湾村引进种粮大户周谦恩进行季节性流转,租赁种植土地2600多亩。 随州家庭农场的发展,加快了土地流转,加速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不仅让更多农田避免了抛荒,还让土地发挥了更大效益。 调查发现,我市规模化的家庭农场,拥有农业机械都在5台以上,插秧机、收割机、旋耕机等一应俱全。新惠农机合作社的总经理王四,告别了农机经销,办起了家庭农场,目前他自种和租种的土地有1100亩。3月15日,王四在他的农场向记者介绍道:农场现有插秧机、收割机、旋耕机等各种大型农机17台,劳动力大大解放,种田效率也大有提高。 家庭农场怎样能“长大” 调查发现,不少群众对土地出租和流转比较支持,但也存在不理解。 王四说,农民普遍存在惜地意识,担心长时间出租,会丧失自身耕地承包权。同时还有一些土地确权不到位,出租时无法达成协议。由于我市大多是丘陵地带,农田地形多样,较多土地还没有形成“大田”,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制约了家庭农场租入土地的积极性。这些都致使家庭农场较难“长大”。 据悉,目前我市的土地流转形式以出租为主,流转时间5年以下较多,有的甚至是一年、一季,“农场主”对土地经营的长期稳定无法预期,不敢大规模投资,制约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壮大。 致使家庭农场难“长大”的另外一个瓶颈是资金问题。农村金融政策存在差异,规模经营者难以获得融资支持。肖保新表示,自己的农场内已经投入80多万元,现在仍无资金建设仓库和配置烘干设备,每年收割晒存粮就是大难题。 有关专家建议,发展家庭农场要解决系列问题:各地政府和行政村要做好土地流转宣传,引导农民流转土地,助力家庭农场长大;银行要向农户畅通融资渠道,不要让资金困扰农场发展;工商部门也要为农场登记、商标注册开辟“绿色通道”;农场主在租赁土地时,一定要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详细标明土地大小、界限、租期,以防纠纷。 可喜的是,我市在“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前后已配套了相关政策,要求切实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农村土地流转专项奖补资金,扶持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对经营连片500亩以上的农场主,还要在农田水利建设、技术、财政专项补助等给予倾斜。 我们期待这些利好政策逐步落实,推动随州家庭农场健康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