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打工之路,两年专业学习,三年摸索试验,三年走上正轨。近二十年时间,他从一个打工仔到管理人,又变身田间地头的地道农民,他的目标是拥有自己的“家庭农场”,从“打工仔”变身“农场主”。 3月底,来到位于随县厉山镇灯塔村4组神农蔬菜合作社负责人何振永的基地,他正在指挥工人种甜玉米,大棚里4万株甜瓜苗已经育好,待清明后就可种下。甜玉米和甜瓜是何振永今年的主打品种,丝瓜、苦瓜、葡萄、四季豆……多种蔬果品种在他的基地遍地开花。 这个40年前出生在厉山镇星旗村的地道农村娃表示,冥冥中他就与蔬菜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忆儿时,他笑着说,那个时候真没想到以后会把种菜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家里的几辈人都是菜农,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经常担菜去厉山镇卖,一担菜一两块钱,家里的半亩菜田只够贴补家用。 在东莞打工近十年时间,他渐渐混出名堂。踏实肯干以及好学上进的性格,让他颇受老板青睐,先后在港资厂和台资厂都做到管理层。虽然已经月薪过万,但是何振永却还是常常想到回乡。他用两年的业余时间,于2000年顺利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函授班毕业,这是他第一次接受系统专业的种植知识学习。回乡之心迫切,但资金成为拦路虎,何振永和媳妇一边抓紧积攒资金,一边开始规划创业。他在台资厂结识了不少台湾朋友,从中他了解到台湾农友种苗公司的种子质量好、口碑好,他基地的种子几乎都来自于农友种苗公司。 何振永对自己的评价是“过分稳健”,从不盲目出手,总是做到万事俱备。2006年,在资金、信息、技术都准备好时,已过而立之年的他毅然辞掉已经稳定的高收入工作回乡创业。创业之初,他并没有一下子盲目铺开,先在自家四亩地上进行尝试。先后试验了台湾苦瓜、甜瓜、西瓜、甜玉米,他体会到现实往往比理想残酷,虽然选种、播种、管理、收获每一步他都亲力亲为,但是技术不成熟、管理跟不上、天气变化多端,让他三年资本亏掉一半,但收获了经验。 2009年,何振永决定从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省人工、效益稳定的苦瓜入手,并注册成立了随州市神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带领三四十户村民开始规模种植。何振永选择的是台湾农友公司的“永华”苦瓜品种,亩产能达到8000斤,亩收益近8000元。苦瓜种植稳定后,他又瞄准了甜瓜,台湾农友公司的甜瓜品种非常多,产销量都很不错,在他的地里种着“长香玉”、“蜜世界”、“白玉”等甜瓜品种。 种植无公害、高品质蔬果是何振永的定位。在他的基地里找不到化肥的影子,他与邻村的九丰牧业养牛场达成了长期合作关系,牛粪就是最天然优质的肥料。何振永说好瓜也怕巷子深,2010年香瓜成熟的季节,一个领导来他的基地考察,在田里何振永随手切开一个被虫吃过的香瓜给领导品尝,那位领导感叹“还是小时候的味道”,回去后一传十十传百,当许多人闻香而至时,瓜已经没有了。那一年,在随州市场上,何振永的甜瓜在批发市场的价格一涨再涨,直至断货。自此以后,更加坚定了何振永走高品质无公害的路线。 何振永坚持壮大一个,发展一个。今年他拿出40亩地种植甜瓜,15亩地种甜玉米,又开辟4亩地,试种他专程从中国农科院郑州研究所购回的400株葡萄,一般的果农一亩地种300株,而他的一亩地种100株,这一次他依旧追求高品质。 他瞄准的是随州市场,随州市场上有很多高品质、无公害的蔬果产品,但都是“外地产”。接下来他还会不断的试验新品种,无公害水稻、蔬菜、水果,只要市场需要的、适合随州的,他都会试一试。“在目前70多亩的基础上再扩展面积,用轮作的方式进行生态种植,保持一年四季有新鲜蔬果上市,并在城区开辟直销店,让市民第一时间吃上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高品质蔬果。” 田野里的新苗已经生根发芽,何振永的农场梦并不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