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缺钱”,工业化城镇化“缺地”,耕地保护“缺动力”,这是目前不少地方发展农村、富裕农民急需破解的难题。自2010年以来,随县持续开展土地整治,盘活了一片金土地,既保护了耕地资源,又改善了农民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为城乡统筹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耕地增效益 生态大改观 前不久,记者来到随县安居镇张家畈村,眼前一亮:方方正正的田垄连成一片,道路和沟渠纵横交错。“通过土地整治,张家畈村的农田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观,基本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树成行’的现代农业格局。”安居镇副镇长张辉炎说。 作为全国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之一和“鄂北特色农业示范区”农村土地整治试点单位,随县土地整治工作得到省国土资源厅大力支持,三年来先后得到批复各类国土整治项目16个,涉及11个镇(场),建设总规模38.25万亩,项目总投资达8.12亿元,目前已完工并验收项目有6个,面积11.55万亩,完工待验收项目有2个,面积8.55万亩。所有国土整治项目竣工后,可净增耕地2万余亩。 “土地整治不仅增加了面积,还大大提高了耕作条件,土壤肥力增强,土地整体收益提高约20%。对保护耕地资源,提高粮食产能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随县国土资源局局长祝军说。 土地整治不仅使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提升,还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随县在土地整治中修建各类灌排渠道1477千米,架设泵站289座,栽种农田防护林34.52万株,治理水土流失2602公顷。通过对道路、堰塘、沟渠、村庄的综合整治,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防洪排涝与抗旱能力都得到实质性增强。 农村换新貌 农民展笑颜 借助土地整治整村推进,重新规划农民居住点,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至关重要。随县在土地整治中,结合建设用地挂钩置换政策,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出凤凰山、凤凰寨、吉祥寺、院子河等高标准、高规格的新农村安置点,农民生活质量、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随县万福店农场凤凰山村新农村建设点,一排排整洁气派的复式小楼点缀在平畴沃野之间,平坦笔直的水泥路纵横交错,花草树木环绕在楼前屋后。与其说是村落,更像是一个社区。 63岁的刘时望搬进新居半年多了,楼上楼下,独门小院,约220平方米,只花了13.5万元,一家4口人住得宽敞、舒心。“老房子是1985年盖的,3间瓦房,周围道路、环境都不好,一直想盖新房,没想到正好赶上好政策了,省了不少钱。”刘时望说。 土地整治的目的就是服务“三农”,随县在土地整治施工过程中,也是一切农民说了算。哪里该修路、哪里该挖渠、哪里该架桥、哪里该建泵站,群众最有发言权。项目一立项,随县国土资源局即组织项目所在地镇政府领导、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召开项目动员大会,宣传国土整治有关政策,充分听取当地村组干部和群众意见,规划设计方案必须由村、组签字盖章,并报当地镇政府签字盖章确定后,才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批,做到规划设计贴民情、合民意、满民心、惠民利。 发展产业化 增效又增收 土地整治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引入“农”头企业整体流转,或发包给大户集中经营,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营规模化,不仅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还有效地解决了大量“空心村”所带来的土地闲置问题。 万福店凤凰山村原是全县有名的 “旱包子”,在实施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后,形成了标准化的耕作田块,完善的水利设施,优质的种植环境,成功引入湖北金银丰食品集团。该集团采用长期租赁和季节性托管等方式,在凤凰山村首批流转土地5000多亩,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引进、培育、推广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实现了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 搬进新居后,凤凰山村村民常发兴将家里的16亩农田流转给了金银丰食品集团,加上各种粮补资金,每年坐在家里就有1万块钱入账。老两口又在“金银丰”打些零工,一年下来也有五六千元的收入,一家人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祝军给记者算了笔账,按全县净增耕地2万余亩计算,新增耕地种植稻、麦每年可增加收入4000余万元。土地整理后,提高了机械化耕种和灌溉条件,每亩可降低生产成本20元左右,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平均提高2个级别,初步估算,每年增加经济效益7000余万元。同时,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5.5万人直接受益,年人均新增收入2000元。 土地整治给农民带来的切身利益已在群众间口碑相传,随县一改过去国土整治求农民,变成现在农民主动要求进行土地整治的良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