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是省内外有名的旱包子。自2010年8月至今,已连续33个月干旱少雨,是“史上最长干旱”,即随州有气象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干旱年景。今年我市虽然降了几次小雨,但旱情依然严重,土地异常焦渴。眼下农村春耕在即,各地怎样克服困难抗旱保春耕?本报记者近日兵分多路,深入乡村田间地头,所见所闻,令人感动:农民或抽水保水抗旱,或调种耐旱作物,大力推广新技术,节水抗旱保春耕。
随县工厂化温室大棚育秧
本网记者 陈巧玲 清明节后,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4月15日,记者随同市供销社相关人员一起到随县相关村镇走访,却并未见到非常热烈的春耕场面。随县供销社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随县持续的干旱少雨,不少乡镇都出现春耕用水短缺的问题,目前,各乡镇农资储备充足,但水稻种子销量相比往年大幅减少,不少农民尚处在观望状态。随县各地也正积极采取各种办法,加紧抗旱保春耕工作,力争减少损失。 “村里的水太少,那更要用到“刀刃”上,发挥最大作用!”在万和镇皂角树村,附近的村民正在温室大棚进行集体育秧。与以往的水田浸水育秧不同,在这个温室大棚里,除了播种机的机械化流水线,地面上几乎看不到任何水的踪迹,育秧苗基本都是机械化操作,快捷方便又节水。 据了解,这种类似的育秧棚在万和镇有四处,是由随县炎丰万和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兴建的工厂化温室水稻集中育秧中心,今年春季刚刚建成投入使用。该合作社的技术员盛西州介绍,在这些大棚里育秧苗,既可以抵御倒春寒,以确保秧苗培育不受天气影响,同时能够方便机械化插秧,更大程度地提高劳动效率。由于完全的机械化作业,育秧过程中节水效果也非常不错,“整个育秧期间,只需要间歇性的喷洒一些水就可以了。算下来,只需要传统水田育秧所需水量的10%都不到。” 参与大棚育秧工作的农民汪顺建告诉记者,今年他家的水田秧苗都将在这个大棚里集体育秧,“育秧都是集体机械化操作,省去了不少人工劳动,省去了不少力气;这种大棚培育的秧苗选取的都是优质的肥土,秧苗长得壮,不用担心到时候机械插秧伤了秧苗的根,成活率也很高。”市供销社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这一集中育秧的新模式还在间接推广中,也希望节水育秧帮助更多的农户能插上秧苗。 曾都集中旱育保秧苗
本网记者 陈云 4月15日,记者在曾都区何店金花岭村一组集中育秧农田看到,前一日刚播下种子的秧田整齐覆盖着农膜,农膜两边和秧田沟厢的土壤墒情较湿。村干部鲁仕敏介绍,播种前村上想尽办法保证秧田用水,提前从距离较远的乔麦河将水抽到育秧农田两旁的堰塘,育秧时再从堰塘抽水浇灌。 持续干旱,曾都区许多堰塘蓄水较少甚至干涸,且因担心无水下秧,农民大多育秧积极性不高。为确保时农民都有充足的秧苗栽插到秧田,该区今年广泛推广集中旱育秧,各村组在离堰塘较近、较为集中的农田实行集中育秧。金花岭村18户农户集中育秧7亩,可保187亩大田用秧。 播种前,集中育秧村民在何店农技服务中心农技人员指导下清理沟厢,并架起两个小型抽水泵从秧田旁的堰塘抽水,确保秧田底浇足底水,浇透底墒。何店农技服务中心农技人员蔡杰介绍,传统的水育秧一亩小秧田需用水约100立方,而旱育秧过程中只需浇灌一次,一亩育秧田仅需用水50立方,集中旱育秧则更省水。 另外,较软盘育秧相比,无盘旱育秧35天后秧苗即可插栽,但如果大田水量不足,秧苗可在秧田底存至60天后再下秧。秧龄弹性大,更适合干旱之年方便农民选在水量最充足时下秧。 为提高农民育秧积极性,集中育秧耕整土地及所需种子、农膜、复合肥等,由何店农技服务中心统一购买,并免费提供给农民。 曾都区农业局副局长陈亮树介绍,集中旱育秧是干旱之年最合适的育秧方式,为确保全区每村组都有集中育秧示范田,更好地推广集中旱育秧,农业局将组建专班下到村组指导、监督,确保下秧时节农民都有足够的秧苗栽插。 广水推广机插旱育技术
本网记者 陈 琳 眼下正值插秧季节,但广水市的“旱包子”现状,给当地农民朋友带来了一个严峻的挑战。今年,干旱促使该市大力推广机械软盘育秧、旱育抛秧二段育秧、“芽谷直播”、借田育秧等节水种植技术。这些技术具有秧龄弹性大、秧苗矮壮、分蘖多、白根多、移栽后返青快等特点。同时,还具有节水、无需寄栽、减轻劳动强度等优势。 目前,广水市大部分村组已找到合适的育秧技术,并逐步实现从机耕、机耙、机播、机插、机防到机收一体化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运作模式。 据悉,广水市今年计划栽插50万亩秧田,如何确保水稻育秧顺利进行?为此,农技人员联合当地科技示范户,通过寻觅地下水源、打机井、机械泵站抽水等方式,寻找有限水源来解决育秧过程中的用水和生活用水问题。 记者现场采访获悉,广水市骆店乡三桥村村民孙厚敏、洪桥村村民吴克仁两位种田大户,采取从河道提水、拦雨蓄水等方式整田插秧,保证两个村组80%以上稻田有望实现插秧;李店乡张阳村由保田农机合作社牵头,将全村大部分农户的旱秧苗地集中,统一育秧、统一用水、统一管理,现在,他们村的小型软盘旱秧苗长势很好,为全村水稻栽插打下了坚实基础。 早播种、早栽秧下田,“以早治旱,以旱治旱”,分类指导,贮备种苗……这是广水市应对旱情保粮食生产的主要措施。当地的农技服务队,还选取一定区域,教农户育秧“新招”,以确保春播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同时预备改种玉米、马铃薯、花生等旱粮作物,确保农业生产不减产。 淅河镇指导农民扩种玉米
本网记者 张琴 4月15日上午,记者从随州经济开发区淅河镇陈畈村到东星村的路上,看到沿路的六七个大堰塘全部干涸见底,在东星村18组栋林树湾,一口深井已经打了40多米。据了解,这口井预计投资10万元,打200米以上,如果水量大一些,至少能解决附近人畜的饮水问题。 从淅河镇农办了解到,按目前情况推测,旱情对该镇夏粮夏油的收成影响不大。但4月中旬是中稻的育秧关键期,目前基本无水育秧,全镇9.6万亩水稻田90%以上处于缺水状态,4000多口堰塘90%以上无水,蓄水量达历史同期最低值,农业生产完全无水可用。与去年同期有水育秧、无水插秧的情况相比,今年形势更加严峻。多数农民没有盲目育秧,还在观望。从淅河镇喜洋洋农资部了解到,目前玉米、棉花等旱作物种子的销量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许多农民咨询旱作物及旱稻种子的情况。 为应对旱情,淅河镇政府4月初出台了 《关于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发展玉米生产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主动调整,变被动抗灾为主动避灾,建议水源没有保证的高?田、望天收田、漏筛田坚决 “水改旱”;两级以上提水灌溉的不再栽插水稻;近三年种植中稻严重减产的田不再栽插水稻。今年全镇水稻栽插面积控制在7万亩左右,调减3万亩以上发展旱作物,在2年内全镇玉米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以上。 大洪山全力抗旱保春耕 本网记者 杨磊 通讯员 贺小利 “实行旱育秧,节水省时,我家今年种了5亩水稻,已整好苗床200多平方米。”4月15日,在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熊氏祠村中稻集中育秧现场示范会上,村民刘忠旺介绍说。 大洪山景区面对严峻旱情不等不靠,积极组织全区农民实行集中育秧、调整种植结构、严抓水源管理,多措并举,打响了一场抗旱保春耕的攻坚战。 该区推广中稻集中育秧技术。全区中稻面积19296亩,秧田底面积2500亩,按照每亩大田50平方米的旱育秧苗床,全区已经落实了30﹪的中稻集中育秧面积。当前,由农技部门组织实施的集中育秧现场会正在各村如火如荼开展,广大农户正积极制作苗床、备种备耕。 订单生产,以粮调粮,大力推广玉米、高粱等耐旱作物。在景区的指导下,该区百余农户已与市鸿运农业专业合作社签订了5000余亩的玉米、高粱种植合同。种粮大户喻致军告诉记者,他家共种了50余亩地,签订了近一半地的高粱种植订单合同。据统计,预计全区调整玉米种植面积近10000亩,高粱3000余亩。 同时,全力抓好保水蓄水,积极发掘新水源工作,对用水调度权实行集中管理;并集中力量开展打水井、淘水窝专项活动。截至目前,全区成功打水井20口,淘水窝80余处,整修水渠3000余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