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2010年洪水损毁的桥面至今无人维修。(本报记者 徐斌 摄)
图片2-便民桥投资人对过往车辆收费。(本报记者 徐斌 摄)
●现状:私人搭便桥收费引争议 ●缘由:“20岁”大桥伤痕累累
●影响:两岸3万余人出行不便 ●忧愁:400余万配套资金承受不起
阅读提示:“宁隔千里路,不隔一条河。”20多年来,在曾都区府河镇孔家畈村与广水市马坪镇之间,有一座水泥桥,宛如一条纽带,连通着两地百姓,方便大家出行。去年5月份,此桥被诊断为危桥,交通就此中断,3万人出行成为了难题。此后,私人老板叶小明搭了一座便桥,自设“收费站”,引起不小的轰动。近日,记者深入现场,实地探寻其中的缘由和当前解决的办法,希望让此桥早日修起来,方便两岸百姓。
自设“收费站”引争议
近日,记者来到府河镇孔家畈与马坪镇之间的断桥实地采访,在现场看到,一座水泥桥的两头被水泥墩子堵死,上面写着“此桥为危桥”,有行人、自行车或摩托车在水泥墩间隙中通行。在该桥的上游,是一座埋了几根水泥管道的泥沙便桥,桥上来来往往的是各类机动车辆。在泥沙便桥的西边,有一个简易的“收费站”:两根树杈,一根竹竿,一个塑料棚,一把太阳伞,一块写有“便民桥,个人投资”的指示牌。凡打此经过的车辆,都需“交费”。
据了解,这座便桥是由孔家畈村村民叶小明所建,“收费站”也是他设的。一时间,私设“收费站”成为大家议论的热点,市物价局、市内外媒体等都曾介入此事。叶小明表示,当初修桥,是为了节约自己的运砖成本。便桥是自己投资的,收费也只是为了赚回成本。
原来,叶小明在孔家畈经营了一家砖厂,已经有十几年了,大部分水泥砖销往府河对岸的马坪镇。去年5月份,大桥被鉴定为危桥,仅行人和摩托车能通行,连板车都无法通过。恰好此时,马坪镇建起了工业园,叶小明是主要的水泥砖供应商。叶小明说,“若不通过此桥,绕行府河镇再到马坪镇,一个单程至少要多走20多公里。”心中焦急的叶小明,萌发了一个想法——自费在府河上修桥。
去年9月份,叶小明找人设计线路,测算路基载重,又找来3台挖机、多台工程车同时作业。经过4天半的紧张施工,一条新建的 “C”形沙石路穿过干涸的河床、越过湍急的河水,一直向东延伸至马坪镇一个路口。路基下有10条直径约一米的水泥管,起着排水引流的作用。记者看到,便桥上,麻木、卡车、轿车、三轮车……川流不息。
在孔家畈这头,有一个简易的塑料棚,就是叶小明家日夜收费的“岗亭”。“为了收回建桥的成本,便搭起了收费站。”叶小明说。51岁的叶小明跟儿媳陈莹实行两班倒,陈莹负责白班收费,叶小明负责夜晚值守。“麻木、面包车、小轿车每次5块,大货车每次10块,摩托车、板车免费通过。”叶小明解释说,“收费不是修路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方便自家的水泥砖运出去,其次就是方便村民出行,过往的司机都是自愿给钱。”叶小明介绍,“收费站”每天收入不等,平均每天收费200多元,每月大概6000多元。
记者注意到,在15分钟内,有六七辆“符合收费条件”的车辆通过“收费站”,并自愿缴费,村民的板车、三轮车则是直接抬竿免费放行。
府河镇镇长张军认为,叶小明修路建桥,主要是以自家使用为主,同时方便了当地村民出行,其他经营性车辆可以不经过此路,若要通过则自愿缴费,所以拦车收费“不合规,但合情合理”。
3万多人出行成难题
便民桥被封了,给府河两岸的百姓出行造成很大的不便。
据悉,该桥是方圆20公里惟一的跨河大桥,是马坪与府河云潭惟一的物流主干道和经济命脉。由于马坪镇区离云潭铺比府河离云潭铺更近,云潭铺这边的群众都喜欢到马坪来赶集,这座桥也成了惟一的通道。秦波介绍,在府河这边,有孔家畈、独山等村组的近3万村民,热集(农历单日子,农民赶集上街购买物品)时,到马坪赶集的人络绎不绝。
叶小明介绍,如果没有这座桥,他们到马坪需要绕行40多公里,需要多花去40多分钟,一车砖的成本也会增加近30元。老百姓到马坪,需要先搭车到云潭,再搭车到府河,再转车到马坪,一趟车费就需要12元,如果直接通过便桥到马坪只要3元。 “所以,这座桥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真的是便民桥。”他说。
对此,做太阳能生意的魏新华深有感触。以前,桥还可以通行的时候,他到随州进货直接运到马坪就行,桥封后,需多走几十公里,多花上几十元钱的路费。他表示,桥封后,他们进货都必须从府河镇上绕,进货难了,进货成本也高了。
由于孔家畈离府河镇、云潭铺较远,这里的孩子上学大多在马坪。秦波介绍,目前全村有100多个孩子在马坪镇上学,一到夏天涨水,孩子们就上不了学,只能呆在家,耽误他们的学习。说话间,一辆金杯车拖着一车幼儿园的孩子从 “收费站”经过。 “这些都是我们村的孩子。”秦波说。
现在,新桥还没有建,旧桥已经被封了,叶小明修建的便桥成了百姓出行的惟一通道。但这并非长久之计,老百姓也担心:万一涨水怎么办,便桥被冲走了,还有谁来建?麻木司机钱开理告诉记者:“叶小明修路花了5万多元,路基被水冲垮维修,他又花去3000多元,所以每次通过收费站时,我总是主动交钱。”
记者在叶小明的“岗亭”采访时,有大量村民围观并议论纷纷。村民朱建军说,叶小明河中“修桥”,让当地百姓免费通过,村民的生活方便了许多。不过,朱建军说枯水季节,车辆可以通行,若涨水,这路肯定会被冲垮,村民出行将再度受阻。
叶小明表示,他家水泥砖厂90多万块水泥砖销售完毕,或者新修的沙石路被大水冲毁,他便不会再投资维修此路,收费也将停止。届时,3万多人将不得不选择绕行,府河会成为他们出行的拦路虎。
旧桥年久失修伤痕累累
府河上的那座长120多米的老水泥桥已是伤痕累累,桥面上钢筋裸露在外面,大桥没有栏杆,两侧的加宽的水泥板已经破碎。记者走在桥上,都有一种颤颤巍巍的感觉。此时,一辆摩托车从上面驶过,感觉桥面都在颤抖。
孔家畈村支书秦波指着桥墩说,桥墩已经开裂,并向外面倾斜,桥面5处出现裂缝,已经完完全全是座危桥。马坪镇工商联主席冯大云介绍,去年5月份,马坪镇请公路桥梁专家对其进行鉴定,认定此桥已是危桥。为保障老百姓的人身安全,马坪镇便和府河镇商量,在大桥两头设立标志,建起了水泥墩,阻止机动车辆(摩托车除外)通行。
大桥为何一时间成了危桥呢?冯大云介绍,该桥已经建了20多年,期间经过三次的大修,对桥面进行加宽、加固。2010年,府河涨水,上游的2艘采砂船顺水而下,正好卡在桥梁中间。由于洪水的冲劲,将桥面的水泥板撬了起来,桥梁受到了很大伤害。引桥附坡也被冲毁了十余米,损坏严重。记者在现场看到,被撬动的水泥板已有两块掉进了河里,还有一块斜在桥面上。
据悉,这座桥始建于1993年。当时,马坪镇有座造纸厂,由于大量的原料麦秆来自孔家畈那边,为了节约成本,企业决定自己修建一座便桥,方便运输麦秆。冯大云介绍,当时企业投资40多万元,修建了这座主体桥长120余米的水泥桥,还修建了200多米长的漫水坝,与主体桥相连。设计桥高3米,桥宽4.7米,有20个桥墩。企业还在生产的时候,曾多次出资修缮。2000年左右,马坪造纸厂被关闭,“之后的修缮资金,多为孔家畈有志之士捐赠。”冯大云表示,多年的洪水冲击,桥面上的人行道板多次被冲走,又多次被修复。
一桥带活两岸经济
20年前,这座桥梁的修建,对府河镇孔家畈村及马坪镇人来说,无疑是带活了经济。
秦波介绍,每次的热集,府河这边到马坪赶集的人不在少数,在马坪购物,就是刺激了当地的经济。“如今,每天早上还有不少村民到马坪去过早,吃那边的拐子饭呢。”对此,冯大云也很认同。他表示,每年过年前,府河那边前来备年货的人是络绎不绝,基本上可以占据马坪整个消费群的10%至20%左右。同时,在孔家畈,有一个府河镇定点的屠宰场,每天要杀上百头猪,肉基本上是被马坪镇的人买走了。“每到寒冬腊月,到这里来买肉的可谓是人满为患。”秦波说。记者在大桥的府河镇这头看到,10多个肉案摆在路两边,上面还有血渍,明显是早上还卖过肉。
据了解,到腊月间,孔家畈每天要宰杀300多头猪。由于猪肉的价格比马坪镇便宜,马坪的肉贩都喜欢到孔家畈来批发猪肉。不仅如此,周边大堰坡等乡镇也都喜欢到孔家畈来调肉,这里已经成为一个大型的肉类交易市场。“目前,马坪镇的猪肉,基本上都是孔家畈运过去的。”秦波表示。
秦波介绍,这座桥建起来以后,对孔家畈的影响不小。除了拉动经济发展外,也拉动了居民点的建设,桥头成了老百姓建房的热门地段。记者看到,在府河桥这头,路两边建满了两层、三层的居民楼房,里面做各种生意的都有,俨然成了一个小集镇。据了解,建桥以前,桥头只有几家居民房。桥建起后,不少百姓朝着桥头搬,规模越扩越大。“目前,桥头已经有100多家了,已经形成了集镇模样。后面还有人在建房子呢。”秦波说。
张军介绍,桥梁的建设对孔家畈村影响是巨大的,从形成规模的居民点,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经带活了一方经济。目前,孔家畈村居民人均收入5500多元,处于全镇前列。
新桥建设资金缺口大
旧桥已经不堪重负,对河两岸的百姓来说,建一座新桥无疑是最高兴的一件事。魏新华表示,前段时间,武汉等地的专家已经来勘测过,但现在还没有音讯,真的让人着急。
孔家畈村民周和清表示: “只要能建新桥,让我们集资,我们也愿意,因为这是为我们造福的事。”秦波介绍,为了建新桥,孔家畈在外的成功人士奔走相告,出智出力。去年,府河和马坪政府已向上级部门写出申请,希望能重新建座新桥。在今年的两会上,建新桥也被人大代表作为一项议案提交了上去。一旦这座桥建成,孔家畈将作为府河镇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统一规划集镇建设,使其规范有序,还将建设一个农贸市场,将孔家畈打造成 “第二个府河镇”。
记者从市交通部门了解到,该处“渡改桥”的项目已经得到省厅的立项,计划建一座长300余米,宽7米的大桥,设计总投资880余万元,彻底改变两岸人民出行的难题。但该项目国家只补助450万元,还有430余万元需要政府配套。市交通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此桥的使用主体是府河镇,这笔配套资金应由府河镇来承担。
这一消息,得到了府河镇人大副主任项华弘明确的答复。他表示,上级部门已经立项,但巨额的配套资金,镇政府确实拿不出来。项华弘介绍,目前,镇政府正在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争取上级支持,争取早日将此桥重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