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福店:适时改种不撂荒 “现在一定要抢时间种上黄豆,育的秧苗先不丢,如果这几天下雨,再把黄豆田翻耕了插秧。”6月22日,随县万福店玉皇庙村支书方超,鼓励村民做好两手准备,保证农田不撂荒、有收成。眼下,该村还有600余亩秧田空着,村民仍在等雨插秧。 万福店是随县受旱最为严重的乡镇之一,近期我市几次降雨,万福店却始终是大晴天。为了尽量减少损失,万福店农场鼓励村民及时改种玉米、黄豆等耐旱作物。目前,全场已改种1.5万余亩玉米,占农场稻田面积的3/5。 在玉皇庙村、魏家岗村看到,农田都种上了玉米,有的玉米结了苞谷,有的玉米苗刚过膝,有的还是小苗。方超介绍,全村5000余亩农田,今年水稻种植仅为正常年景的1/10,4000多亩农田先后完成改种,其中90%改种的玉米。大部分农户一边等雨插秧,一边先种玉米。 由于干旱,玉皇庙村九组村民尹长发,3月份就将9亩水田全种上了玉米,是村里改种较早的农户之一,如今玉米杆上已挂满苞谷。“种玉米需要全人工,除草、除虫、采摘、搬运、晾晒,比机播机收水稻要辛苦得多,但玉米耐旱,一亩玉米也能收1000块钱。”尹长发及早改种,可以保证干旱之年不减收。 但路上也看到少数农田荒着。时至6月下旬,只能改种黄豆了,村委会一遍遍与村民沟通,鼓励及时改种黄豆,将农田损失降到最小。 当日,三组村民王运江决定不再空等降雨,先将家中4.5亩农田种上黄豆。 长岭镇:抗旱改种不等闲 6月21日,在广水市长岭镇龙泉寺村看到,村民们正在地里忙着改种棉花等旱作物,力求减少经济损失。据介绍,长岭镇12个村旱情严重。该镇抽派农技人员进村入户,鼓励农民 “水路不通走旱路”,改种旱作物,并向农民提供优良种子,为特困户免费发放化肥等;镇农技人员全部深入抗旱一线,开展技术培训,指导群众改种、补种,使用科学治旱方法,适时增施肥料,对旱地农作物进行浅中耕增强抗旱能力;组织干部群众及时抢修引水渠,充分利用水资源,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效益。截至目前,长岭镇政府已投入抗旱资金40余万元,启动泵站5处、小型设备4000余台套。通过前期保水蓄水,群众及时抽水抢插中稻2.8万亩,改种花生、棉花等旱作物8000亩,种满种足,力争大旱之年不减收。 洛阳镇:种满种足促增收 近日,在曾都区洛阳镇看到,广袤的稻田里,许多农民忙着追肥、除虫,力争中稻有个好收成。 “这几天雨一直没能落下,老天能等,秧苗可等不及了。”洛阳镇珠宝山村邹守宏介绍,他家里有两亩多地本来打算种玉米的,前段时间下了场雨,田里灌了水,秧苗却不够,便采用了晚熟稻直播方式来弥补,眼看着秧苗长得又齐又壮,他又忙着将河沟里的水抽到田间。 大旱面前不屈服,据悉,洛阳镇以中稻生产为第一选择,以种满种足为第一目标。该镇动员群众通过沟渠、管道等引水增蓄,建拦河坝拦水增蓄,打机井、提河水、引库水保饮水保秋收,修复破损管道、沟渠、抽水泵站,调整种植结构,做好农作物种植水改旱引导。 该镇农技中心全面推广集中育秧、大田直播及微灌、滴灌等技术,发挥耕作节水、生物节水等综合配套技术的抗旱作用,确保了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更广。同时,发展特色农业,多途径促农增收。据了解,该镇今年中稻种植面积2.87万亩,占应插秧面积的99%,发展银杏采叶园6200亩,春栽袋料香菇1200万袋。“现在气温逐渐上升,是中稻分蘖的关键期,农户要抓住农时,及早追肥,合理灌溉,促进分蘖,为秋收打好基础。”该镇农技中心技术人员门光耀说。 一路看到,珠宝山、九口堰等村,绿油油的秧苗长势喜人。 “前期花了不少功夫,现在只盼水稻再需水时,雨量充足一些。”家里种有10亩水稻的姜道宏,道出了众多农民的心声。 大洪山:合理用水保丰收 久旱逢甘霖,6月20日,一场中雨降临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在该区熊氏祠村,记者看到,村民正冒雨在田间疏通渠道、蓄水保墒。 正在疏通水渠的村民喻致军告诉记者:“这场雨下得很及时,至少要管10天。”在一旁检查秋收作物田间管理的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农村工作局局长刘波介绍说,今年大洪山大力推广软盘育秧技术,全区9个村共设立了30多个集中育秧点,有效地避开了下秧时节雨水缺少的矛盾,使全区1.93万亩中稻全部种满种足。 在确保水稻作物种满种足的同时,该区还实行订单生产,大力推广玉米、高粱等耐旱作物。在景区指导下,该区百余农户已与随州鸿运农业专业合作社签订了5000余亩的玉米、高粱种植合同。对于已签订订单生产合同的农户,合作社全程提供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技术指导,保证亩产不低于450公斤,并按2.8元的价格订购。 “确保水稻种植面积,根据天气变化调整种植结构,今年水稻作物与旱地作物种植做到了两不误。”大洪山农技服务中心主任彭朝元高兴地说,“现在我们正在集中力量,每周向农户发放一期农业科技信息简报,定期到各个村组召开户主现场会解决农田管理问题。” 大洪山水利服务中心主任熊仁全说,截至目前,大洪山绝大部分水库堰塘都有一定存水,在合理利用水源情况下,农作物丰收是有保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