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期考古发掘接近尾声,一个“未发现”的现象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那就是墓群中已发掘的139座墓葬、7座马坑中,没有发现商周时期较普遍存在的“人殉”现象。 部分学者认为,叶家山墓地有“牲(马)殉”而无“人殉”的现象,说明曾国统治者认同和实践了当时先进的“敬德”、“保民”等政治思想。这种萌芽形态的人本思想对于春秋初期随(曾)国大夫季梁“民为神主”民本思想的提出,应当有较大影响。 “人殉”是古代葬礼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直至明英宗时废止。现代考古发掘发现,大汶口文化(前4300年至前2500年)时期即有“人殉”。商周时期是“人殉”最兴盛的时代。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多者数以百计。西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本思想的萌芽,“人殉”的数量和规模都比商朝少得多、小得多,但“人殉”现象依然较为普遍。其特点是殉人以使用青少年和儿童为主,殉人在墓中的位置或在二层台上,或在棺椁之间,或在椁顶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