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叶家山西周墓葬群考古发掘工作逐渐进入尾声,昨日中午,考古人员又有惊喜发现,一件青铜双面神像首现于最大的111号墓中,这也是我省首次在西周墓葬中发现青铜双面神像。 昨日,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李伯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形制上看,叶家山发掘的青铜人面像与早前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人面青铜面具”,在面部特征方面类似,可能也为某种崇拜物,或者是保护神。 大墓惊现青铜双面神像 由于神像的体积不大,站在距离棺底9.8米深的上方,一时无法看清。借助摄影记者拍摄图片,记者才目睹了神像的“真容”:面部轮廓清晰,大眼睛。这件神像到底是什么来头? 武汉大学考古系教授,研究专长为商周考古、中国青铜器时代青铜器的张昌平昨日也赶到叶家山考古发掘现场,仔细端详鉴别了这件新发掘出的“宝贝”——青铜双面神像。 张昌平告诉记者,这件青铜像有两面,高约15厘米,整个体积相当于成年人头的一半,上面没有铭文。它既有人的面容,有眉毛,圆圆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也有像动物的一面,有角、獠牙,它鼻子上有纹饰,看上去像老虎的鼻子,凸起的角一边看是月牙状、另一边看是螺旋状。青铜像下方有4个孔,张昌平认为下面应该连接了一块木头,只是因为年代久远,木头腐蚀不见了,这些孔应该是和木头连接时当作插孔用的。 昨日,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李伯谦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形制上看,叶家山发掘的青铜人面像与早前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人面青铜面具”,在面部特征方面类似。但是三星堆人面像皆为单面,此次发现的双面形制尚属首次。从考古意义上说,这一发现更接近于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墓葬出土的商代“双面神人青铜头像”,可能也为某种崇拜物,或者是保护神。 系我省西周墓中首次发现 由于保存不是很完整,111号墓室已经腐蚀得只剩下痕迹,棺室的四周是椁(音同“果”)室,而这件青铜双面神像则位于棺室东侧,紧挨着墓主人,介于棺和椁之间。张昌平介绍,在陕西省宝鸡市也曾出土类似神像,其双面为动物形象,在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青铜时代遗址,也曾出土类似的青铜面具。但昨日出土的这件青铜双面神像摆放的位置极其特殊,显示出墓主人对此物的重视程度,这也是我省西周墓葬中首次发现青铜双面神像。 神像有何作用?张昌平猜测,它放在墓中重要位置,不能说是镇墓兽,但可能有相似的性质。 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总领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凤春分析认为,这可能和当时的宗教、习俗有关,随葬这样贵重的物品,也显示出墓主人身份的高贵。但为何这样摆放,有何社会背景,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200件文物武装运到城区 除了神像,棺底还发现了不少金箔和玉器。考古队计划在20日之前将它们悉数清理出来,但前提是天公作美。 这几日,随州常常“东边日出西边雨”,城区天空晴朗,叶家山则大雨瓢泼。每逢降雨,考古队都要用塑料布将墓坑盖得严严实实,一来怕损毁文物,二来怕塌方。17日下午,叶家山就连续下了两个半小时暴雨,考古队工作人员全部上阵,在雨中用四台水泵抽水,大雨过后还要将渗入墓坑的水用海绵吸干净。 叶家山西周墓葬群中最大的111号墓,昨日发掘到了9.8米深,已经接近底部。墓的最下面是棺,棺外面有一层保护它的椁(音同“果”)室,在接近椁室摆放随葬器物的四周台阶,被考古界称作“二层台”。在二层台上,200多件文物早已露头,包括编钟、鼎、簋、戈等青铜器,但一直没有取出。昨日趁着天气晴好,考古人员用牛皮纸和海绵将每一件逐个包好,并登记编号。最后,在武警的押运下,安全转移到了随州城区。 出土编钟足以演奏乐曲 同样是在曾侯墓中出现的编钟,曾侯乙编钟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这套由65件青铜钟组成的庞然大物,其音域跨5个半八度,12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111号墓中出土的编钟,比曾侯乙编钟早500多年,只有1个镈钟和4个甬钟,它们可以演奏完整的音乐么? “我们认为这组编钟可以发9个音,4个甬钟每个能发出两个音,镈钟可以发一个音。”黄凤春说,从音阶上来看,它们具备9个音,足以演奏优美动听的乐曲。但不同的是,曾侯乙编钟经过了调音,这套编钟没有,所以它的音阶不一定精准。“曾侯乙那个年代对音阶的控制已经相当成熟了。” 黄凤春认为,这套编钟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编钟数量是目前西周早期墓葬中最多的。他说,编钟是身份的象征,早期是天子、诸侯才能享受,发展到后来也规定了什么等级才能用多少编钟,与其同一时期的陕西曾出土过一套编钟,有3件。“目前来看,在西周早期,编钟还是稀有之物。” 昨日,编钟已被发掘出来送到了随州市区,后续还将进行哪些研究工作?黄凤春说,下一步要对编钟进行清洗、取样、测音、铸造研究、X射线拍摄等等一系列工作,“我们主要的研究在室内,室外主要进行发掘。” 解密 叶家山大墓与曾侯乙墓有何联系 黄凤春说,111号墓创造了几个首例:它是全国目前发现的西周墓中墓室最大的,也是全国目前发现的西周墓中出土编钟最早、最多的。目前,已经可以基本确定墓主人的身份为西周早期的曾侯。 111号墓与曾侯乙墓有哪些联系呢?曾在1978年参与了曾侯乙墓发掘的黄凤春介绍说,这两座墓都是贵族墓,均位于随州境内,都出土了编钟,曾侯乙墓位于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但二者之间也有区别。黄凤春表示,首先,曾侯乙墓比111号墓的年代晚500多年,它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墓葬,呈“卜”字形;其次,两个墓的葬俗不同,这些从随葬的物品及其位置摆放可以看出,譬如曾侯乙墓中是九鼎八簋(音同“鬼”,古代盛食物器具,圆口,双耳),而111号墓中则发现了二十鼎十二簋;第三,保存完好程度不同,曾侯乙墓下葬时四周放置了木炭,可以吸水防潮,所以棺椁保存相对完好,而111号墓则没有这样的措施,棺椁基本都腐蚀得只剩下了痕迹。当然,这两个曾国是不是同一个,这也是未解之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