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从西周早期到战国中期多个曾侯墓葬的发掘,以及专家对器物和铭文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曾国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这个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古国,逐渐撩开了神秘面纱。 曾国在哪里早前,关于曾国文物的零星出土并 ...
日前,在北京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凤春主持发掘的“随州文峰塔东周曾侯墓地”项目榜上有名,位列第二!曾侯乙墓、叶家山墓和文峰塔墓,都指向同一个古老的国度——曾国,一个存续 ...
古老的随州,在三千多年前,就有高度的人类文明繁衍生息,这里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湖北省北部的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有一条古代的交通孔道,人称“随枣走廊”。 随枣走廊位于大洪山与桐柏 ...
随州报恩寺的大院里,有一口大铜钟。 传说祖师爷来到洪山安家,随身带了一口铜钟,钟上有一对翅膀,可以飞来飞去。它不敲自响,跟祖师爷报时辰。 这一年,金兵攻打随州,宋营大将牛皋在 ...
随州文峰塔东周墓地位于随州市东城区,现隶属文峰塔社区居委会二组。自2011年起,随州市城市建设逐步扩展至文峰塔墓地一带。鉴于历年此地都有重要曾国的曾侯文物出土。为配合城市建设工程,对工程区域进行了勘探。共 ...
4月9日,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随州文峰塔东周曾侯墓地榜上有名。这是继去年底荣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发布的“2013年六大考古新发现”后,该考古项目获得的又一殊荣。“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 ...
【清】赵邦璧(1830—1856年) 清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又名光璧、双龙。庹家畈赵家台人。赵邦璧农民起义军是太平天国运动中一支威胁清王朝政权的农民军。赵邦璧农民出身,早年读书习武,19岁参加德安府武试,中秀才, ...
邬波散跨,也说股票
岁丰桥下铁蜈蚣 随州城西有一条河叫花溪。花溪河上有座桥叫岁丰桥。相传,岁丰桥下压着一条蜈蚣。 从前,花溪水很清凉,又香又甜。用这水来种菜也甜,种谷也香。卖菜和卖米和在街上一喊:“这菜,这米是花溪水种出 ...
自来钟 传说,古代天下只有一条犀牛,关在圣上的御园里。唐太宗登基时,这条犀牛突然飞走了一条腿。这一来,可吓坏了满 朝文武大臣,都说这是不祥之兆。这条犀牛浑身是宝,一定要找回来。 为了追回这条犀牛腿, ...
==大洪山白龙池 随县洪山镇白龙池是中国四大火山口湖泊之一(吉林长白山天池、新疆天山天池、台湾日月潭)。 白龙池位于随县大洪山西南麓,处宝珠峰(1051.4米)、悬钩岩、斋公岩之间。古名南池,据清同治 ...
许学源(1885—1972年) 名医,教育家,书法家。又名朝海,笔名闲月,字大洪,号觉园、大洪山人。三里岗文家湾人,祖籍孝感。清末秀才。16岁进随县高第学堂读书。1906年考入省立两湖总师范学堂。武昌起义后任民国军政 ...
妈妈的文章——《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之六 赶情答礼 赶情达礼是亲戚朋友之间的红白喜事相互人情往来。一个人从生到死有许多需要赶情的事情。 从孩子一生下来,就要拿上礼物到孩子的嘎嘎(读嘎的阴 ...
随州人常说:“随州好,随州好,随州有三宝:飞来土、自来钟、岁丰桥下铁蜈蚣。” 飞来土 随州城西有一个池塘 叫夜光池。这夜光池紧靠着城,城墙上有很大一堆土,人们叫它飞来土。 传说,城西的夜 ...
昨日记者获悉,随州文峰塔东周墓地日前首次发现一对有“曾侯丙”铭文的铜缶(如图),考古专家推测曾侯丙或为曾侯乙之子,该发现学术价值巨大。 昨日,记者电话连线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黄凤春,他介绍 ...
我们厉山有句老话:三年学成个生意手,一辈子难熬个种田人。并不是说种田的活难学,是说种田人难以预料一年的雨水,旱、涝和其他灾害; ...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 ...
一年一度的春节(过大年),是厉山人最隆重的节日。一进入冬天,人们就开始作过年的准备,特别是家庭主妇就忙得不可开交。
土坯茅房昏鸦,山村干塘枯丫。 远逝的年华,承莫名重压。 蹒跚的历史过客,追寻曾经镜中花。
聚焦武汉大会战之后的湖北抗战随枣走廊曾两次粉碎日军西进湖北人民出版社推出纪实力作《随枣会战》作者刘永国系我省资深新闻人著名学者章开沅、冯天瑜作序推荐 硝烟几曾散尽,记忆自当留存。抗日战争胜利68周年之际 ...
---孝感八景之一凤凰古台 旅游业被视作朝阳产业、无 ...
file:///c:/DOCUME~1/chushi/APPLIC~1/360se6/USERDA~1/Temp/257203~1.JPG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 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 ==这是大部分随州人都耳熟能详的诗句,前两句是赞咱随州的山川秀美,历史悠久 ...
【汉】陈牧(?一公元25年) 、廖湛(?一公元26年) 西汉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柳林古城畈人。西汉末年,王莽称帝,政治腐败,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天凤四年(公元17年),新市(今京山县)王匡、王凤叔侄率众在大洪山起义 ...
方言是一种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地域文化。如随州方言称人体器官就别有一番风味。脑壳——头、后脑壳——后脑勺、顶明心——头顶、頟脑骨——前頟、耳洞——耳朵、鼻拱——鼻子、脸包子——脸、腮窝子——腮、下巴子— ...
一《随枣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两次随枣会战的纪实文学。我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大会战,打了22次,其中发生在湖北省境内的就有武汉保卫战、鄂西会战和两次随枣会战(第二次随枣会战又称枣宜会战)。两次随枣会战, ...
唐开元十三年,李白“仗剑出川,辞亲远游”。东游二年后,李白开始了以安州为中心的十年漫游。李白旅居安陆的第一站在淮南小寿山(今广水寿山) 在此李白娶了前朝宰相的孙女为妻,相中了与安陆一水(即涢水)之 ...
席广照 书法家,堪舆学家。字湘三、湘珊。涢阳席家老湾人。清末廪生。曾著有《理地汇参》刊行于世。与诗人佘华祝(洪山桂花园人)为儿女亲家,佘华祝诗集《品枣山房诗草》原刻本卷首金鸿翎序即其手书,1902年为《品 ...
《随枣会战》序 冯 天 瑜 这是一本追寻《随枣会战》史实的书,也是一本抒写中华民族爱国文化浪潮的书。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法西斯妄想征服中国,发动了野蛮的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浴血奋战。 ...
李白为何被称为“诗仙”? 一说天宝元年(742年)时年42岁的李白应召入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即访谒文坛名流贺知章,拿出《蜀道难》来请教。据说贺知章读完十分惊叹,称之为“谪仙”(下凡的仙人),后人因此 ...
随枣走廊两次粉碎日军西进随州曾是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刘永国纪实力作《随枣会战》凸显随州历史地位 你知道随州曾经是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吗?你知道随州有哪些曾经的抗日战事和战场吗?你知道日本鬼子是哪一天灰溜溜地退 ...
![]() |
名城探秘 ——随州历史文化百问 作者:凡人凡川 持续连载中 |
![]() |
个人专栏建设中… 随网文化频道近期将推出个人专栏,欢迎推荐或自荐 |